數字電影的普及,為人們觀影提供了更多更方便的渠道,老式的膠片電影放映機,雖然已經退出舞臺,成為一種歷史記憶,卻同樣見證了電影發展的歷史變遷。
國慶節日前夕,牡丹區華蕾小學的全體師生,在校禮堂共同觀看了愛國主義教育影片《可愛的中國》,他們全神貫注,被精彩的劇情所吸引。而在這部膠片電影的背后,展現出的則是電影播放媒介70年來的巨大變遷。
賈月強是一名膠片電影愛好者,多年來,他一直帶著沉重的設備,往返于菏澤的許多農村小學,義務播放紅色,歷史等題材的電影,這種老式電影放映機和數本膠片的總重量加起來將近200多斤,每一部老電影的播放,都意味著賈月強要進行一次繁重的搬運和安裝工作。盡管如此,賈月強卻總能樂在其中,因為老一代的電影人,都是這樣肩抗手抬,完成了一部部優質電影的拍攝,送到了文化生活并不豐富的農村。如今,數字電影早已普及,老式放映機所承載的厚重歷史記憶,也變得更有意義。
賈月強:從1949年新中國第一步故事片《橋》拍攝開始,到2016年中國最后一部膠片電影《長江圖》公開放映為止,前后67年時間,我們國家大約拍攝了兩萬部左右的膠片電影,也在一定程度上承載了我們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,他們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寶貴精神財富和文化財富。
現在的手機使用,實在是太方便了,只要是拿起手機來,隨時隨地,就可以搜索到自己想觀看的影視劇內容。